喜迎二十大 | 中核建中:踔厲篤行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答卷
發布時間:2022-10-14 文章來源: 文圖提供:系統管理員
十年來,中核建中黨委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核工業和中核集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積極踐行“三新一高”發展要求,在中核集團黨組、中國原子能黨委的堅強領導下,緊密結合中核建中發展戰略,優化產業布局,全面打造國際一流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實現高質量發展。
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這十年,中核建中蹚出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營業收入年均增長6.48%,利潤總額年均增長38.77%,超額完成“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目標;相繼在核燃料制造和相關領域取得了國家級科研成果14項,省部級科研成果200余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面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等榮譽稱號,連續三次榮獲全國文明單位。一項項成果,一個個數據,見證著中核建中向高質量發展的足跡,成為最生動、最完美的注腳。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奮楫爭先交出亮眼答卷
回望這十年,是中核建中轉型升級發展最快的十年。為滿足“十二五”核電發展需要,2011年實施“核燃料元件生產線擴建工程”,中核建中僅用兩年時間就建成了一條現代化、一體化、自動化的核燃料元件新生產線,2014年全線投產,新增400噸鈾/年產能,通過實施核燃料元件擴建技改工程,公司壓水堆核燃料元件生產能力達到了800tU/a,躋身世界前列;2015年第10000組壓水堆核電燃料組件順利下線,公司成為中國壓水堆核燃料組件產量和批量化生產最大的制造基地;2022年,公司已累積為國內外各大壓水堆核電站提供了23000余組質量優良的燃料組件,標志著中國壓水堆核電燃料元件制造又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中核建中戰勝了很多的“前所未有”,不斷在自我變革中開辟發展新路。一線生產操作者和管理人員對生產能力改變有著最直觀的感受。總裝車間主任王師傅告訴筆者,以前,一個星期只能生產1組核燃料組件,而現在,1天就能生產6組甚至更多。如今,中核建中的核燃料元件制造技術和能力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中核建中生產的核燃料元件離開廠房,開始了西至海外,北至遼寧,南跨閩粵,東抵蘇浙的行程,涵蓋秦山、大亞灣、嶺澳、田灣、寧德、紅沿河、福清等國內外核電站所需核燃料元件的供應。十年來,公司安全運輸核燃料組件15000余組,相關組件4000余組。從以前的每年運輸120組燃料組件、運輸2-3次,到如今一年運輸2000余組核燃料組件、運輸30余次,核燃料運輸技術和能力已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為同時滿足多個不同地理位置核電站供料,公司開創了核燃料元件國內全公路運輸和跨海遠洋運輸先河,形成了“公鐵海”聯運的保障能力,也標志著我國核材料運輸能力為我國三代核電走出國門批量化制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技攻關步履不停,守正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曾經,中核建中靠創新起家。十年來,創新攻勢不止。今天,中核建中靠創新當家,創新基因深融企業血脈。
回望這十年,中核建中不斷向科技創新廣度和深度進軍,迎來了一個個重大原創成果捷報頻傳的高光時刻。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推進,核電“走出去”迎來了重要歷史機遇。“華龍一號”是中國在30余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的基礎上,自主研發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先進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中核建中矢志不渝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積極搶占核燃料元件制造科技前沿陣地。
從2010年起,公司與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一道承擔起“華龍一號”燃料元件的研制任務。2019年9月10日,載著“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核燃料元件的最強“核能芯”運往福清核電站。2020年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發出第一度電,公司生產制造的泛著銀色光芒的核燃料元件成為點亮“國家名片”的最美火炬。
科技攻關絕非易事,不懼“沉默地長跑”是中核建中的定力與信心。如今“攻出”的重大科技成果引起世界矚目,依然成為中核建中的一種“常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核建中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實現了關鍵零部件3D打印,焊接光學尺寸檢查技術讓焊縫尺寸和焊縫圖像直觀顯示,成功研制的上、下端塞自動擦拭裝置節省了人力成本,成功研制的USW壓力電阻焊裝置實現了燃料棒壓塞、焊接一步工序完成,全自動單支測長稱重對燃料棒產品質量達到了精準控制,上位數據管理系統能實時完成數據信息的采集跟蹤……
十年光景,佳木成林,高能級創新平臺已成集聚之勢。2014年中核建中獲批設置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5年獲批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連續三次通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復審。與此同時,公司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開展合作研究,共赴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星辰大海”。
綠色低碳深入推進,硬核助力“雙碳”目標
遠山、綠樹、花香。呆萌可愛的小松鼠陶醉在美景中,蝴蝶悠閑自得的覓食。這樣的場景在中核建中時常可見。一直以來,中核建中積極打造著綠色核燃料元件產業,為清潔能源——核能發展提供綠色優質核燃料。
2012年以來,為把江北廠區建設成為園林式工廠、把江南廠區建設成為森林式工廠,公司分步對廠區環境進行了改造和整治,實現了“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的改造目標。對周圍環境多個樣點的空氣、水、動植物和土壤進行長期、持續的采樣分析,確保滿足環境保護要求,履行公司對公眾和監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承諾。
廠房內常年保持著無塵潔凈車間的潔凈度,采用先進的工程設計和工藝裝備,根據輻射防護分區原則,廠房與室外、廠房內不同區域也保持相應的負壓梯度,確保整個生產線具有合理的氣流走向,廠房每天保持均勻的送排風,整個生產線送風量達到4.7萬立方米/小時,生產線送排風采用先進的負壓監控系統,對場所送排風進行實時監控并自動調節,達到了行業內領先水平。通過優化布局擴建技改生產線采用一體化廠房,工藝改進化工轉化生產線IDR干法工藝替代ADU濕法工藝及可燃廢物產生量分指標考核等手段,從源頭上控制廢物的產生量。
如今,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國家戰略。“雙碳”目標大背景下,核能必將為我國能源轉型注入核力量。核燃料元件既是核電站的能量源泉,又是保護核電安全的第一道屏障。盡管核燃料有著“核”的特殊屬性,但說到底,核燃料產業屬于工業制造業。近些年來,國家大力推進“綠色制造”,倡導“低碳發展”。中核建中在核燃料元件制造技術上率先一步開啟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升級,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促進了綠色高效發展。
在干凈明亮的核工廠內,激光導引式AGV轉運機器人在智能系統調度下,穿梭在各條忙碌的自動傳輸線間,實現了UO2芯塊無人化高效轉運;全自動雙工位骨架點焊機的高精度直角坐標機器人有節奏地舞動著雙臂,將一個個零部件焊接成堅固的“骨架”;空中高度柔性化的吊裝、轉運系統有條不紊地將一組組核燃料成品元件平穩吊運進組件庫;零部件臥式加工中心柔性加工線(LPS),能實現加工程序、加工信息、設備狀態信息的相互實時傳遞,在單元內完成零部件的高效加工,實現柔性化生產,并具備自動對刀、自動找正、刀具測量、加工完成后自動工件清洗的功能……偌大的生產車間,數百臺先進的自動化、數字化設備以及高精度機器人正在生產線上有序忙碌,屈指可數的幾名技術人員和崗位操作人員就游刃有余地完成了一個個重約700kg的燃料元件的制造任務。
堅持系統工程思維,項目基地建設采用高標準、高水平的設計理念,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工藝技術和生產裝備,公司開啟“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產業撬動的強大動能,創新釋放的磅礴力量,這十年,中核建中的發展邏輯中,總是蘊涵著過去的榮光、未來的夢想。面向未來,中核建中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中核集團“三位一體”奮斗目標為引領,緊緊圍繞公司“十四五”發展規劃,在新產線、新技術、數智化應用等方面深耕厚植,促進全面綠色轉型,為把公司建設成為新時代有傳承、有擔當、有作為、有情懷、有溫度的現代化頭部企業而努力奮斗。此時此刻,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我們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中流擊水、破浪前行,把新的榮光刻入新的年輪,把新的夢想寫進新的航程。